联系我们

电话:15850681108
邮箱:469261789@qq.com
QQ:46926178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元化路8号南大科学园
回归古典: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研究与学习
发布时间:2023-03-23 11:25:57     作者:admin     浏览:0

荒金大琳编著《雁塔圣教序にす关ゐ记录》(《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扩大观察记录》),帖与原石对照单字笔画分析,图片300余张。这些图片经过高清放大,比看原碑刻都要清晰,能真切的感受到大师用笔的轨迹和状态,甚至一些拓本根本表达不清的,非常细微的补笔、错笔、调峰以及牵丝映带能都看的清清楚楚。透过刀锋看笔锋,认真揣摩,当少走无数弯路。望书友分享、收藏此文,加以研究,相信会从此中寻到收获。

日本学者荒金治在所著《〈雁塔圣教序〉的修正线》一文中,考证了圣教序碑中许多笔画多次修改补充的现象。这一现象荒金治认为起初发现修正线的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书法家比田井天来(1872—1939)与松田南溟。1971年,由书学院出版部出版了《书学院本·雁塔圣教序》,在此拓片上,共有350个金色与红色的点。比田井天来的儿子南谷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在后言里谈到“关于这些点,真可惜没有问清楚”。因此,日本别府大学教授荒金信治(号大琳,即荒金大琳,荒金治的父亲)为研究《雁塔圣教序》,分别于1997年、1998年与2006年三次去西安大雁塔进行拍照,回来后把照片放大就发现了许多类似“形”字的修正线。甚至还有一个字里进行5处修正的现象。找到的总数是978个字,修正处达1492:《圣教序》共有821个字,修正的566个字、没有修正的255个字 、《圣教序记》共有642个字,修正的412个字、没有修正的230个字。

  荒金大琳与荒金治父子通过反复研究后,认为“修正线”现象与历史的大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即褚遂良第一次书写的时候,因为太宗喜欢行书而多用了行书笔画。太宗去世时,定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为顾命大臣,帮助太子李治施政。李治称帝后,产生了对两位顾命大臣的不满。650年(永徽元年)十月,褚遂良因为韦思谦弹劾而被左迁为同州刺史。根据荒金父子的考证认为,王羲之著名的行书名迹《兰亭序》写于公元353年(东晋永和九年)。由于353年年是癸丑年,唐高宗决定在同为癸丑年的654年(永徽四年),以建《圣教序碑》的方式来纪念。653年(永徽三年),唐高宗招褚遂良回京后重新书写,并开始准备建立石碑。荒金父子认为:为了建立石碑而回到长安的褚遂良由于心情不佳,多次书写都不如第一次写的效果。最后不得不用以前写的稿子来修正文字。除了“太宗”、“永徽”等贞观年间不存在的词重新书写以外,进行大规模的补笔修正。修正的特点就是从行书笔画改成楷书笔画。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瘦劲,极富丰神。







































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个字,相当精彩。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划上扬强烈;撇划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捺划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捺划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划,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角度的变化,6个横划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橫钩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划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划轻松灵动、戈钩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钩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橫钩,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条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划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划压住整体。





教:“教”字开张灵动,姿态潇洒,而且笔划之间承接关系较强。撇划使用上翻的方式,注意灵活提笔;“子”字的提划采用弹跳笔法,使其动态十足;整个左部上下错位,制造险态;“反文”紧贴左部,形成空间咬合关系。





序:“序”字神韵十足,仅“广”部的笔划变化就极其丰富,撇划舒展灵动,长横连续提按波动;上下两部形成繁简对比,下部笔划相对简洁,竖钩沉稳扎实,钩处不必提笔,直接向外推出;结构上,上下两部轴线错位。




第二讲:太、宗、文、皇、帝、制。





太:“太”字前两个笔划均有流线形的提按波动,书写时注意灵活运用手势的变化;撇划取纵势,而且收笔不宜超过横划起笔;捺划取横势,平缓舒展;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再加上横划的走向,从而制造了整体较为明显的开合关系,左合右开。





宗:“宗”字整体沉着稳重,但充满了矛盾变化关系。首先从整体而言,上下部分运用了挪位关系,从而形成了左半部的留白,遂与右半部的空间形成对比;从细节来看,虽然上下有对称关系(虚线标注处),但是下部三点的距离也从远近、直斜方面作以处理。





文:“文”字笔划之间的呼应关系很强,注意巧妙把握起笔、收笔时产生的锋影。横划斜度较大,另外撇低捺高,从而整体形成了斜势。注意点划的位置,偏横划右部,其边缘线与下部的撇捺的交叉点在一条直线上。(提醒:经查看原石,捺划上边线为残破,不必描摹。)





皇:“皇”字平正端庄,有皇者风范;上下中轴对齐,空间分割较为均匀;注意第一笔短撇,直接切入打开笔毫,借笔毫的弹性迅速合拢;下部“王”字的起笔、收笔形态、角度上有缓、直、尖等明显区分;最后一笔向右下方压住,从而平衡整体。





帝:“帝”字整体上宽下窄、上斜下正、上下挪位;长横起笔发力,前半段较为硬朗,借力弹起巧妙提按,线条富有弹性;橫钩注意侧锋压下,该笔划使用侧锋转中锋的写法更加便捷;竖划略带弯度。





制:“制”字前两笔为连写,起笔蓄势发力后,借助弹性以及拉力完成整个笔划;下部的横撇灵活运用手腕的摆动提笔上翻;整个结构来看,上下两部空间穿插,关系密切;上部横划向左牵引,下部捺划则向右展开,再加上下轴线的挪位,笔划繁多,富有动态。



第三讲:盖、闻、二、仪、有、象。





盖:“盖”字为典型的地载结构方式,上窄下宽;以中轴为界线,区分左右两点,分别有正斜与远近关系;下部竖划侧锋入笔,翻腕调锋,尤其注意该处的侧转中的巧妙变化;最后一横,行笔捻管,使笔毫在绞锋同时快速合拢提细。





闻:“闻”字左右两部上下错落,左部略高且为收,右部略低则为放,底边斜度较大;空间上,左部偏窄,右部稍宽;整体变化较多的部分放在富有动态感的“门”上,内部的“耳”则较为中正,保持静态。





二:“二”字仅有两笔,难度不低;第一笔顺势起笔,略微圆转,逐渐转入侧锋并收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仰势;第二笔承接上笔的关系,顺势藏锋,提按较大,写法同“盖”字最后一笔,捻管行笔,中段保持中锋,整体形成俯势,两者相背。





仪:“仪”字收放明显,姿态险绝,且细节变化较多,不易把握;短横的起笔方式要根据字帖上的线形和前后者关系进行变化,以上图解可做参考;戈钩长且提按大,行笔依靠手腕向下的拉力,肯定挺拔;左右之间,上部留白,下部紧密,形成内空间对比关系,外形构造梯形结构。





有:“有”字横划突出,整体集中偏右;撇划弯度大,借助手腕的翻转,完成横划的起笔,形成大面积的留白,两笔的交点使横划左长右短;注意下部“月”中心线对应上面的位置(如图);两短横要区分方向及轻重,横折钩巧妙提按,增加意趣。





象:“象”字上宽下窄,整体以收为主;注意中部左右空间关系,短竖偏右;下部三撇,三撇均较为含蓄,以收为主,捺划收笔向下;在矛盾突出的同时,对应关系也较强,第一撇划起笔对应下部钩处,另外中轴线自上而下穿过三处,增强纵向关系。




第四讲:显、覆、载、以、含、生。





显:“显”字左右结构,形成错落的关系,左高右低;“日”下面两“纟”均分,两者形态上略有区分,四点位在一条斜线上;右部“页”的点划偏左,横划之间空间平均分布,下部空间穿插;注意下部左右两点分别取平势和斜势,整体底边形成斜边。





覆:“覆”字上下结构,上部覆盖下部主体;注意“彳”,两个撇划,前者为收,后者为放,粗细变化明显,并与上部的横划起笔的对齐关系;“复”的中轴线与上部的横划收笔位置对应;两者之间的空白至关重要,最后一笔势向右下。





载:“载”字横划较多且轻快简洁,竖划垂直,因横划向右上的势较强,为使整体结构稳定,戈钩向右下伸展拉开,且笔划连续提按,增加线条的丰富性;结构上则上紧下松,下部空间留白,整体结构为梯形。





以:“以”字为左右结构,左部低且笔划细,右部高且笔划粗;左部竖提下拉借势弹起后下压调锋;右部撇划借助手腕的运转,弯度较大,注意撇划收笔走向,最后点划侧锋捻管绞锋收笔。





含:“含”字撇划较长,向左伸展并压低,捺划略高,中轴向右挪移;为使整体结构平稳舒适,下部“口”字继续向右挪移,填补右部的空缺;细节之处需要注意中间两点呼应关系,最后短横向下压。





生:“生”字平稳中正,竖划落于中轴线上;横划之间空间均分,三横斜度皆有不同,注意其斜度的变化,中间短横略粗,最后一横略向上倾斜后加粗并下压,以求整体的平正。




第五讲:四、时、无、形。





四:“四”字笔划较少,但每个笔划都相当精彩;注意左边竖划,落笔手势为反向;两横划行笔时,要连续提按;横折在提钩时,要稍注意节奏,借势弹起。





时:“时”字粗细对比极大,尤其“寺”的第二横,聚锋行笔,细而挺拔;该字横划较多,注意横划之间的形态、起笔角度、线条粗细方面的变化;宽钩铺毫平推出锋;左部向右倾斜,右部向左倾斜,整体形成了上合下开的结构形式。





无:“无”字上部分收紧,下部分突出长横,形成了很大的收放对比关系;注意上面方框标注前两笔形态比较正,下面向右上倾斜,字势很强,且上下拉开留白;长横顺势起笔,行笔中连续提按波动,富有动态;四个点与上部轴线挪位,形态各异,位于一条弧线上。





形:“形”字整体字形较为疏朗,字内空间较大,整体上紧下松;注意两竖划均有弧度,两者形成相背的关系;三个点划的形态上及起笔角度上有较大的区别,且至上而下由大变小;中间点划侧锋下笔后提笔弹出。




第六讲:潜、寒、暑、以、化、物。





潜:“潜”字整体结构端庄稳定;“氵”的前两点均侧锋入笔,后两点弧线实连;右部的两“天”左者较斜,右者略平;两“天”左右平均分割,并与下部“日”穿过一条中线;长横收笔压低。





寒:“寒”字整体上紧下松,收放得当;“宀”较宽,将下面的主体部分覆盖;中间部分笔划集中,整体略偏右,将左边留白;下部疏朗,撇收捺放,两点一正一反,有顾盼关系,并被中轴线穿过。





暑:“暑”字中宫紧收,突出横划;长横态势指向左下方,起笔顺势略方,整个笔划自然灵动,灵活运用手腕,切勿过于僵持;撇划较短,且离横划较近,给“日”留出足够的空间;注意红线标出的几个关键起收笔在一条斜线上,右部大面积留白,形成整体的左合右开的关系。





以:“以”字为左右结构,左部笔划灵动轻盈,右部笔划稳健扎实,左右拉开空间,两者有明显的动静关系;注意左部的竖提逆势发力起笔,略带弧度,笔尖带起后,下压藏锋,收笔弹出笔尖。





化:“化”字注意笔顺,容易出错,另外笔划之间弧线回环的连贯关系较强;每个笔划的发力点均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形态;竖弯钩向右展开,上部留白,钩出锋有力,触目惊心。





物:“物”字左右两部均有外拓之势,整体显得宽博大气;笔划均为弧线,笔势关系非常强,注意书写过程中,灵活运用手腕的弧线运转(翻转),起笔自然映带出细腻的锋影,更能增强其关系。


仿站